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了大量的英文绘本或分级读物,但是读完了,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故事的分析呢?这是很多家长都发愁的问题。
曾有很多家长给我留言说:我的英文不够好呀。但其实,英文能力不是最重要的,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引导孩子进行阅读思考和分析的方法!
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个美国小学老师的阅读理解宝典:人物分析。掌握了这个方法,每个爸爸妈妈都可以在家引导孩子做阅读的分析。
刚巧最近我就在和班上的小朋友做“故事人物的分析”,我发现描绘人物Characters的单词,对于很多孩子有些陌生。于是我们从探索什么是故事的人物开始?
1
什么是人物?
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,就可以开始进行故事的分析了。很多家长一直给孩子刷分级,从A一路刷到EFG,但是孩子的阅读能力真的到达那么高了么?
这就要回归阅读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:流利度和理解力。很多时候孩子可以读的很快,看似也很流畅,但是却不一定真的读懂了!
其实我的班上也有不少这样的孩子,我们在考试阅读流利度Fluency的时候,他可以一个单词都不错的读给我听,但是当我问他关于故事的阅读理解问题时,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。
这就是——阅读理解的范畴了!
所以,美国小学的阅读训练,特别注重孩子的理解训练。对于入门级的小朋友来说,又一定少不了故事元素的分析。
故事元素又是啥呢?其实不难理解,故事元素就是一个故事的组成。小朋友读的故事书中,通常都包括这些元素:人物、环境、问题和解决方法。
了解了故事的元素,我们家长在做亲子阅读的时候,也有了很好的提问点。比如问问孩子:
故事的人物是谁?
故事在哪里发生?
故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,最后是如何解决的?
今天的分享我想聚焦在人物上,别看人物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小小元素,但是对于它的剖析,却体现在很多方面:从情感、语言、到外在和内在表现,我们可以多角度挖掘人物的内涵。
什么是故事中的人物呢?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教学海报来给孩子们做视觉的展示:Character就是故事中的人、动物、甚至一个物品。Character可以思考、可以感受、也可以行动。
2
外在形象 VS 内在形象
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可以分为: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。
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,他们还不能准确区分“外在形象”和“内在形象”。我们可以跟孩子做这样一个活动:让她/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他的家人或者朋友。
这时,孩子们通常描述的常常是外在形象,像:黑色的头发,大大的眼睛,穿蓝色的衣服,胖胖的身材等。这时候,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:“想一想,你的朋友或家人,有哪些样子是你不能用眼睛看到的,而是用心感受到的?”
我觉得好的教育在于"引导”,不是直接“告诉”。比如,我们可以一步步引导孩子来思考“外在形象”和“内在形象”的区别,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两者的定义。
接下来,老师就可以用教学海报来直观的展示两者的区别了:
人物的外在形象:其实就是这个人看起来的样子。
人物的内在形象蕴藏在这四个方面:
Thoughts(想法)
Feelings(感受)
Actions (动作)
Words(语言)
为了帮助小朋友迅速记忆“内在形象”的组成部分,我会和小朋友用上肢体动作(TPR),调动他们的参与感:其中"Thoughts"会用手指一指头,“Feeling"双手放在胸前,“Actions”假装做快跑的动作,和"Words"手掌上下张合表示说话的样子。
这下,小朋友们每次做人物分析时,就可以牢牢记得从哪几个方面来做人物的分析了。
3
人物情感 VS 人物内在形象
分析内在形象时,有的小朋友会把人物的情绪当做形象。比如,小朋友会说:这个人是个“生气”的人,因为他在发火;这个人是个“伤心”的人因为他在哭。
然而,“生气”和"伤心"并不能算作一个人的内在形象,它们都是这个人当时的一种情感表现。
那么,在引导小朋友区分”情感“和”内在形象“时,我们可以启发孩子: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某个生气的瞬间,也许你就发火了一次,你就会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总是爱生气的人吗?
也就是说,在分析人物的”内在形象“时,我们应该从这个人在生活中的整体特征出发,而不是这个人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状态。
接下来,配合教学海报,小朋友对比两者的区别:海报的左边是人物的情感(Emotions),右边是人物的内在形象(Traits)。
4
分析工具
在做人物形象分析时,我们又可以用上各种思维导图和组织图(Graphic Organizer)做工具。
组织图:用事先设计好的图形,帮助我们组织信息。
1. 气泡图:这是从思维导图的气泡图演变过来的,用来分析人物的内在或者外在特征:
2. 内在形象组织图:帮助学生从人物的思想、语言、情感、和行动来多维度的分析人物特点。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关注细枝末节,综合思考,形成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判断。
3. 多重性格分析图:人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,而是立体、多面的。这个图可以很好的帮助读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丰富性,并用实例证明人物的特点。
4. 人物性格变化图:在做人物分析时,我们要特别留意伴随故事情节发展,人物的性格变化。这时就可以做个双重气泡图,来比较人物性格前后的变化。
比如在绘本《The Golden Acorn》中,小松鼠一开始只在乎获得Golden Acorn的奖励,而总是埋怨身边的朋友妨碍它得奖。等到最后,小松鼠感到无比孤独,这时的它才意识到朋友比获奖更重要。
上面这本书的左边代表故事开始时人物的特点,右边的部分代表故事结束时的特点。
有了这个图,我们可以和孩子来探讨:故事主人公的性格前后有哪些变化,是什么导致他发生了变化?
5
描绘性词汇
在做人物形象分析时,小朋友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有限的词汇了。尤其对于英文阅读来说,孩子们可能知道happy(高兴)、 Sad(伤心), mad(生气)这些常用词, 但对于一些描述人物形象的高级词汇如:compassionate(有怜悯心的),Generous(慷慨的的),adventurous(爱冒险的)等, 就十分陌生了。
为了帮助小朋友用更精准的词汇描绘人物,词汇扩展就显得非常重要!
以下是人物形象的描述词汇汇总,可以让小朋友们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把其中的”褒义词“、”贬义词“和”中性词“区分标记出来。
有了这些背景词汇的积累,小朋友在做人物分析的时候,就可以精准的来描述了。比如这本《The Legand of Spookley》中,我们可以将主人公Spookley描绘为聪明Clever和勇敢Brave,而其它的南瓜们就显得非常不友善Unkind了。
美国孩子的阅读训练,从幼儿园一直持续五年级,只是程度不同罢了。低年级主要分析人物的特点;到了中高年级,不仅要写出特点,还要能给出证据(evidence);程度再高一点就要从人物的语言、情感、动作等多维度来描绘人物,并辨析出人物前后的变化。
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给大家带来启发,不妨从今天开始,每次阅读完一本书,尝试用不同的组织图,引导孩子进行人物的分析,这是实现营养阅读的第一步,也是很重要的一步!